锐评各大银行点数系统及估值

【2025.07】1.5版本(XHS未发布),更新了一些内容

【2025.04】1.0版本发布

简要介绍

楼主之前以介绍信用卡为主,关于点数用法及估值都是一笔带过。宣传中点数能用出“高价值”,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你是赚了还是被银行反薅了?

物有所值还是创造需求?

在推荐完信用卡之后,楼主又反思了一下所谓的点数。仿佛在各大资本的推崇和他人的口口相传下,不转点就是亏,然而真的是这样吗?

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分享了他把UR点数全部兑现,然后底下就有人评论,“你也是人才”等明显带有讽刺意味的评论。也有人保持相对清醒的头脑,"以为自己节省了一大笔钱,实际上只是被信用卡公司制造了原本不存在的消费。”

这就很值得反思了,点数到底给你了所谓的"低成本高服务”,还是真的被"创造了需求”?

如果你真的无动于衷,做到了绝对理智,那说实话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。Hyatt点数是值钱,但你平时就住汽车旅馆或Airbnb;商务舱是能换出高价值,但是你从来只坐经济舱...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上这些所谓的“高价值”兑换途径,也有一些人觉得"现金为王”。点数,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了吗?

你还记得是什么原因入坑点数的吗?有一个评论写的很好,“新手一般不会问点数价值是多少,而是关心点数如何‘最大化’。大多数‘新手’都是听说玩信用卡能薅羊毛才来的,你跟他说MR是0.6cpp现金人家根本听不进去,然后跑去问别人怎么换头等舱,新手要是能理性就没这么多问题了”。

这个人是不是你?你的心态被银行拿捏的死死的。

点数价值对每个人都不同,你忽悠别人MR有超过1cpp的价值就是你的不对了”。在宣传点数价值时,银行不会对点数上限价值进行宣传,而是保底价值。

所以,基于以上情况楼主写了一篇2025年各大银行点数系统的详细介绍和深度反思,你真的赚了吗?

前言

但你还是一个信用卡新手时,你并不会太在乎返现结构,你的第一张卡可能大概率取决于你的家人,朋友或亲戚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所谓和你在现实生活中比较亲近的人,"现身说法”,在他们的推荐下,你就这样草率的入坑了。

慢慢的,你对信用卡有了研究,也开始追求返现奖励了。作为仅有几个月信用记录的你,你蠢蠢欲动,在网上看了攻略之后就找了一张“自认为”最符合自己消费结构的卡申请了。

然后,你对信用卡的研究越来越深,看过的文章越来越多,经验越来越丰富。这时,你开始研究所谓的点数,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。难道你不是被所谓的“高价值”的宣传而入坑的吗?而问题是,你真的赚了吗?

基本情况

大多数新手在开卡时,肯定都会听到关于信用卡奖励的两个名词:返现和返点。这时候你就会想:信用卡是返现好还是返点好呢?如果你询问大多数人,他们的答案是返点。为什么?你大概率能从他们口中听到类似于"点数可以换机票和酒店,从而能用出更高的价值”之类的答案,可事实真如此吗?这篇文章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所谓的点数价值,扒出点数所谓的真面目。

不过在这里楼主有必要提醒就是,点数要用出去才是好点数,你怎么使用其他人无权干涉。别人能用出2cpp不代表你就行,点数价值对每个人都不一样。银行在这一方面很鸡贼,给你灌输一种心理“直接把点数兑现觉得很亏,从而让你试图追求更高的点数兑换价值”,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你失去理智,就被反薅。不信?现在立马做个实验:在你下一次旅行中,你是愿意以1.2cpp的价值转到美联航(是你本来就要支出的机票),还是愿意以2cpp的价值订$500+的凯悦酒店(而这也不符合你日常消费习惯)?盲猜选后者的人不少,甚至有时楼主都陷入过这样的错觉。

在接下来的文章中,楼主将着重介绍点数系统,使用方式和估值。最后楼主会给出关于点数使用保底价值的意见。请注意这里的点数保底价值不是指简单的“兑现”,而是楼主认为能以比较简单,无脑的方式用出去。另外,楼主也会给出参考转点价值,因为不同的人用出不同价值。

本文作为进阶攻略,将会用到大量的名词和简写,如果不懂的话请自行上网查询。

Chase:UR点数锐评

楼主在这里打赌,在度过新手期之后,你一定是从Chase入坑的。你肯定知道524规则,你也肯定知道所谓的点数换航空和酒店,虽然你还不懂怎么换。Chase本身家大业大,信用卡业务确实是一大亮点,产品本身是没毛病的。另外,楼主也打赌也有很多人是通过所谓的"refer”入的坑,因为有利可图啊。你看一看隔壁没有refer的银行,有几个发帖介绍的?

先来过一遍开卡奖励。开完三剑客,你一共能拿到以下奖励:
CFU,20k(branch有25k)
CFF,20k(可能近期马上大改版或者绝版了)
CSP,
60k(经常有活动,也有黑车,低于75k不建议入) 现在已更新全新Offer 75k
所以,你一共能拿到120k的奖励。关于Chase的转点伙伴以及伙伴点数估值之前有介绍过,Chase一共有14个转点伙伴。

某攻略文章是这么写的:"Chase的转点伙伴包括普通人很容易用得上,并且价值很高的Hyatt,而航司伙伴则不但覆盖三大联盟,并且包括了最多的美国本土航司”。刚开始,楼主认同这个观点,但是细想了一下发现不太对。

只需要稍微观察一下表格就知道,这些所谓的转点伙伴估值都较低,比如美联航1.2cpp,捷蓝航空1.4cpp,西南航空1.3cpp,与CSP自带的1.25cpp拉不开太大差距,而且里程票限制还多。不过,点数怎么使用是你的自由。理论上来说,能用出超过1cpp的价值就是赚。但是作为一个"羊毛党”,看着这么低的价值你会甘心吗?

所以如果再想把UR用出高价值,且不被反薅,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纵观全局,想要做到这样只有两种方式:凯悦酒店和CSR 1.5 Point Boost。

凯悦酒店作为唯一一个点数高价值的酒店,也是UR最值的使用方式之一。你可能不懂怎么用,也可能不懂Hyatt是啥,但你一定听说过这种使用方式,这就是自媒体的力量。但是现在Hyatt本身点数贬值严重,UR也在贬值。如果你看网上的大多数文章,大多数人认为凯悦的点数大多数情况下能达到1.8-2cpp,保底1.7cpp。甚至有些文章说,如果点数用不出1.7cpp的价值就不要换了。

放在以前的可能可以,现在就未必了。楼主搜索了好多家Hyatt,发现很多酒店根本换不到1.7cpp。而且对于放假高峰期,以及一些热门酒店,根本就不放积分房。所以,楼主认为只要有1.5cpp就比较合算了。

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计算问题。如何计算自己换的Hyatt大约是多少cpp?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在计算现金价格的时候,大家都习惯把官网最终价进行对比。但是在购买现金房的时候,往往第三方平台都有各种折扣和额外返现,再加上信用卡本身的返现,平均都能做到官网价的7~9折。

举个例子,Hyatt C3的酒店标间房需要1.2w分,官网标价税后$200。那很多人想,1.2w分换$200,约等于1.67cpp,非常值!但如果你在第三方平台定加上信用卡本身的返现,又或者是其他一些地方折扣,按照保守估计九折拿下$180,真实点数价值为1.5cpp。那如果说低于九折呢?点数价值已不足1.5cpp。

所以很多人反映Hyatt能用出2cpp的价值,楼主认为并不能简单的这么定义:你能做到是你,不代表别人。美卡论坛估1.6cpp,美国攻略网估1.7cpp,从此可以看出2cpp本身是有困难并且限制较大(而且2cpp的价值大概率没有将额外折扣算入),和CSR的1.5cpp拉不开太大差距。所以一番分析,Hyatt点数价值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高,1.5cpp已经很合算了。

第二个使用方式就是CSR了,毕竟持卡送的保底价值,而Chase所有的转点伙伴理论上来说都没有1.5cpp高。所以楼主还是建议如果你有很多的UR,建议升级一年CSR把点数全部烧掉后降级(还是有挺多人持百万点数,如果全拿来住凯悦酒店得住多久?)。

目前CSR已经移除1.5cpp的福利。所以另外一种还能用出高价值的就是Point Boost。具体可以参考《Chase新功能正式上线:UR加强&削弱?》。

总结

所以综上,楼主认为UR再也没有之前吹的那么神了。不可以因为UR估值为1.6cpp就按照1.5x1.6=2.4%的回报来计算,你能不能用出1.6cpp是个问题。总的来说,点数价值全靠Hyatt支撑,如果再没有CSR 1.5,UR恐怕将大幅度贬值。说实话,如果没有点数,有谁会用现金价买Hyatt呢?

基于以上分析,如何给UR估值?

楼主给UR保底价值为1.25cpp/1.5cpp 1cpp,进阶选手能用出1.25-2cpp,高级选手能用出大于2cpp的价值。

Amex:MR点数锐评

想要真正的把点数玩出花样,Amex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。作为一个最会稳转点数和Coupon Book的银行,把消费者的心可谓是拿捏的死死的。而这也是Amex的争议所在,毕竟有争议才有话题,再加上refer,你在xhs上一定可以看见关于amex refer,因为他家的SUB最高。过于关心高SUB而忽略点数的估值和使用,你就这样上了贼船。

曾经,大家都推荐新手入坑Amex,但是现在情况已有所改变。以前,Amex是超市卡的主力之一,无年费的点数卡性价比很高。那时金卡的年费也没有那么高,只有$250而已。而后来增加了年费之后取而代之的加了Dunkin的Coupon,一波操作实属恶心。

自从无年费的点数卡绝版以后,Amex的点数卡只有以下三张:绿卡金卡和白金卡。而且!拿高等级卡的SUB还会影响低等级的卡,所以想把三张卡的奖励全部拿一遍的话,必须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申请。过一遍开卡奖励:
Green,40k
Gold, as high as 100k
Platinum, as high as 175k
为什么写as high as呢,因为官网就是这样宣传的。因为SUB很高,很多人都想薅一把羊毛就走。所以银行不高兴了,看人下菜,也就有了著名的弹窗。很多人拼命刷也刷不到175k。所以理论上来说,你最高能拿到315k奖励,但现实情况YMMV。

攒点方面,通过刷卡是很慢的,大家千万不要认为4x的餐厅和超市很牛逼,那Chase和Citi不完爆?

那为什么很多大佬觉得MR的获取速度比UR快多了?因为骚操作多啊。论坛各路大佬都在研究高端操作,比如reten,升降机,副卡,NLL,睡衣等等(风险警告!)。理论上只要你会玩,一年获得的MR肯定比用出去的还多。所以,获得MR的方式一定不是靠刷卡。入坑Amex就是把自己逼成高手,研究把年费薅回本仅仅是开始而已。

那么点数的估值和使用如何呢?楼主敢说,MR绝对是最眼花缭乱和争议最大的点数,没有之一。作为新手的你入坑时,你肯定看见各大网站上写着MR估值为1.6cpp。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考虑到它的点数使用方式不常规,楼主将逐一介绍。

首先,如果想换现金的话,价值0.6cpp。对你没看错,只有0.6cpp,而不是主流银行的1cpp。不过还是那句话,你大概率是被信用卡羊毛而忽悠进来的,你的目标是头等舱而不是兑现,你看得上吗?

那有没有在兑现的基础上,价值稍微高一点的方式?有,礼品卡。点数可以1cpp兑换成礼品卡,也可以把这些礼品卡挂在正规网站上卖,如果能卖出0.85cpp,那这个就是保底价值。

有没有至少1cpp价值?有,Amex portal买旅行产品。有没有比例更高的兑现方式?有,持Schwab,可以1.1cpp换现金(有上限)。先不说别的,你知道Schwab是个啥吗?

还有没有更高?有。持Amex商白,订机票时可将点数用出35%的额外价值,经过换算之后约等于1.54cpp,和CSR的功能相同,每年上限1M。可以看出这至少是一个不错的使用方式,至少给了一个像CSR相同的功能。但问题呢?首先作为商业卡,理论上只能公民绿卡申请。再者,此卡的SUB要求在三个月内花满2w,这本身就是一件门槛非常高的事情,很多人根本就完不成。如此大的消费需求,有可能钱还没花完就会直接招来FR。为什么?因为你在银行系统里没有大额消费的记录。

最后的最后,肯定是转点了。这也是银行希望你干的,也能把点数用出所谓大多数人口中的"高价值"。如果你看表格,Amex共有21个转点伙伴,所有银行中最多。但有时候多没有用啊,你能不能用得到呢?

那么这里就要诞生另外一个问题,“如何换头等舱”,这种方法肯定你最关心的。但是这种东西有非常高的学习成本,限制非常多。你要是真牛逼网上搜几个攻略就直接开干了,还需要在XHS发帖问如何兑换吗?真有,大批大批的。说实话,你发帖的那一刻,就注定了你不适合这条路,你玩不来的。

楼主在这里举个例子:想用点数换商务舱回国的票,你了解过以下情况吗?

  1. 打算换哪家航司,哪个航线?去哪里搜票?需要多少点数?
  1. 里程票兑换有哪些限制?你想兑换的航司放票规律是什么?
  1. 如何兑换这些票?换里程票有时可不是直接把点数转到对应航空公司这么简单,有的时候是需要通过A航司搜票,B航司的里程出C航司的票,有时打电话才能出票。研究过吗?愿意花时间吗?
  1. 知道兑换细节吗?踩过哪些坑?有一些东西必须踩过坑才知道,没踩过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手。
  1. 能不能给其他人出票?各家航司都有什么规定?

看完了这些你还对自己很自信吗?自信就冲啊,这个帖跟你没关系。但大部分的肯定不行,所以这个贴是劝退大部分的。

之前楼主就回答了一个关于如何点数换商务舱的贴子,贴主后来提了一个问题“某些专门搞信用卡点数的人,常年持有几十几百万的点数,不知是如何做到的”。楼主的第一回答是这些是票贩子。是,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,这些人是信用卡高手,各种骚操作reten,升降机,副卡,NLL,睡衣玩的很溜,第一你知道这些是啥吗?第二你玩的来吗?

所以,银行就吃定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用出高价值,大部分用户就是想寻找一个简单粗暴的兑换方式,这样银行才有的赚,不然这羊早死了。

还是那句话,“大多数‘新手’都是听说玩信用卡能薅羊毛才来的,你跟他说MR 0.6cpp现金人家听不进去,然后跑去问别人怎么换头等舱,新手要是能理性就没这么多问题了”。羊毛这么好薅吗?

所以这里直接上结论,MR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是冥币,想要用出2cpp的价值,需要兑换洲际航线的两舱,并且Amex没有好的酒店伙伴。

本身大家都是作为羊毛党才入坑的点数卡,如果为了能换出2cpp而消费了自己平时不会购买的两舱,你觉得是你赚了还是被银行反薅了?里程票这么好换吗?每个人都有这个需求吗?

还有几个几个操作就比较骚了:
比如,有人分享所谓的退票大法。在Amex Portal上订机票然后再退票的方式,以1cpp拿到现金。

再比如,很多大佬愿意把上百万的点数转到AC然后PYB,然后被Chase杀全家(风险警告!),就说明了1.25cpp对于MR是不错的价值。

相关的骚操作还有很多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,风险客观存在。相信有很多Amex玩家都是被别人骗上贼船,最后因为规则原因不得不研究如何回本,本末倒置。

所以,想要把MR用出高价值还是很不容易的,每一种方式都有门槛,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,不是为“普通人”而准备的。只要你能把MR至少以1cpp的价值用出去就是一种胜利。

总结

太多太多新手对Amex的了解就是SUB非常高和MR估值高,而没有考虑到其背后的阴暗面。所以,再次强调一遍,Amex信用卡和点数MR作为争议最大的点数没有之一,楼主从来不会向人主动推荐。好用的人真好用,不好用的人是真用不出去,跟冥币没区别。不要把你的消费习惯强加于他人,给别人一种“不用出2cpp的价值就是菜”的想法非常有问题。精选评论:"点数价值对每个人不一样。但你要忽悠别人办卡说MR有超过1cpp的价值,就是你的不对了”。自始至终,楼主也认为MR不可能会有大于或等于1cpp的估值,这和别人宣传的“估值1.6cpp”是不是相差甚远?

基于以上分析,如何给MR估值?

楼主给MR保底价值为1.0-1.1cpp,进阶选手能用出大于1cpp,骨灰级选手能用出大于2cpp的价值。

Citi:TYP点数锐评

看完了Amex,你现在知道为啥MR争议很大了吧。所以现在2025年的今天,楼主更推荐大部分人入坑TYP。Citi的信用卡和点数经过这几年的改版,本身就是属于美国三大点数系统之一,现在变得更好用了。

如果你有看楼主之前的信用卡攻略,那么你肯定会觉得Citi的策略整体和Chase很像。在信用卡方面,Citi的三剑客(DC,CC,Premier)和Chase的三剑客(CFU,CFF,CSP)形成直接竞争,丝毫不占下风。因为Citi没有refer program,所以你在xhs上恐怕根本看不到几个介绍帖子。另外主要是他家的封控渣IT确实值得吐槽,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。

先来过一遍开卡奖励(现在改版之后Citi也像Chase看齐了,同系列之间的卡SUB不再互相影响,而是改成了48个月之后才能churn):
Double Cash,20k
Custom Cash,20k
Strata Premier,60k
Citi的开卡奖励比较稳定,不像Chase有各种活动和黑车。如果把三剑客全部申一遍的话,你一共能拿到115k的奖励。

这里关于Double Cash的2x有个小知识,所谓的消费2x不是直接给你2x,而是在你消费的时候给你1x,然后在你还钱的时候给另外1x。那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就要说了这有什么区别吗,答案是有!给大家普及个知识,在美国大概只有25%~40%左右的人能够一次性还完月内消费,而剩下的人都在付高额的利息。是不是有点出乎你的意料?不过考虑到华人全额付款是普遍现象,所以这里的2x也就默认了。

再来看看点数的估值和使用吧,大多数人可能对Citi没有那么了解。

首先如果要换现金的话,持reward+(这卡快绝版了)可以获得10%的奖励,保底1.1cpp。曾经高端卡Prestige有和CSP一样的功能,支持以保底1.25cpp预定旅行相关产品,可惜2021年绝版了。虽然Citi在破产重组,但是楼主觉得他们不会放弃高端卡的市场,有小道消息表示Strata Elite很可能在今年暑假推出:应该会有1.25cpp的功能

除此之外,就需要通过转点以获取更高的价值。楼主认为几个比较值的选项有Cathy,AA,Choice, Preferred Hotels,长荣。

  1.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国泰航空。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往返中美的需求。而UR的痛点就是亚洲航线较少,没有比较值的航空伙伴,全靠Hyatt撑着。如果只是偶尔回国,那么用点数试一下商务舱也未尝不可。国泰航空的商务舱能用出大约2cpp的价值,经济舱也能用出1.3cpp左右,算是一个不错的兑换方式。
  1. 第二个就是美国航空。AA的里程来源少且珍贵,除了办他家的信用卡之外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获取方式。不过目前Citi官宣2026年开始将独家发行AA信用卡,TYP转AA已是板上钉钉,剩下的就是时间和比例问题。大家当然都希望转点比例是1:1,但如果转点比例类似于1:0.8,你会选择下手吗?不管怎么说,至少给了一个途径。但不可避免的是,AA如果真的开始接受TYP的转点,恐怕将面临一定程度的贬值(情况可能跟UR转Hyatt很像)。
  1. 第三个是精选酒店。这个选项大家讨论的比较少,所以应该没有人在意。虽然精选酒店的估值仅有0.6cpp,但TYP支持1:2转点,经过楼主实测基本上可以用出1.2-1.5cpp,还是比较香的。而且精选酒店的覆盖率比凯悦更高,如果你平时出门就是以经济型酒店为主的话,精选酒店是一个不错的选项。
  1. 第四个是是Preferred Hotels,这是一个全新的转点伙伴,24年10月份才正式加入,并且目前作为Citi唯一的转点伙伴。这个酒店集团相更加冷门。但TYP支持1:4的比例转点,如果有时能用上还是很香的。
  1.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值的伙伴楼主之前没有提到,就是长荣航空(BR)。只有Citi能1:1转,C1只能2:1.5。而BR自家里程票可用性很好,推荐使用。

虽然以上几个伙伴比较值,唯一的问题恐怕还是楼主之前提的关于Premier作为Citi目前唯一的转点卡,定位有些尴尬。留着吧,年费不好回血;降级吧,这张又是Citi唯一的转点卡,没有卡转点了。如果不是绝对刚需,一些情况下可能直接拿Reward+直接兑现更香。但如果随着Reward+的绝版,你是会选择直接以1cpp兑现,还是付$95买一个转点功能呢?

对了,最后TYP是可以转给陌生人的,是所有银行中对点数系统政策最松的一个。

结论

总的来说,TYP的使用方式还是较为简单,都比较容易能用出去,而且也可以保底1cpp兑现。

基于以上分析,如何给TYP估值?

楼主给TYP的保底价值为1cpp,一般选手能用出1.1-1.5cpp,进阶选手能用出1.5-2cpp,高级选手能用出大于2cpp。

Well Fargo: Bilt点数锐评

介绍完了现有的美国三大点数系统,来看一看其他的一些较小的点数系统吧。Bilt这张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一张卡构成一个点数系统。

首先,Bilt没有开卡奖励,但这似乎不影响大家申请它的热情。不过说实话,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一张卡没有SUB或者SUB很差的情况下,大多数人是没有动力去申请的。而作为市面上唯一一张房租的卡,好像又成为了必申的理由,也被迫入坑了这个点数系统。

在攒点方面楼主之前已经介绍过多次,并且也做过一个大胆的猜测:攒点上限就是你的房租上限。在之前的调查中,近四成的人表示当抽屉卡用;35%的人表示再观望观望,而剩下只有不到25%的人表示继续当主力卡使用。所以从这个结果中也能大概了解一二。

关于点数方面,官方给的兑现是0.55cpp,这么亏的比例应该没有人会去兑吧。不过有一点很好的是Bilt给了与CSP一样的功能,则支持以1.25cpp购买旅行产品。Chase至少需要中端信用卡才能做到,而Boa和Citi则需要高端卡才能做到。相比之下Bilt免年费居然给了这个功能,实属良心。

除此之外就是转点了。楼主觉得Bilt的转点伙伴比较万金油,可以看成是UR+TYP的完全体。即能飞亚洲航线,也能飞美国境内(其中阿拉斯加航空独家转点伙伴),也有很值钱的酒店伙伴(凯悦)。点数应该是所有的点数系统里最好用的了。不过缺点嘛,就是只有一张卡,攒点太慢了。除了房租的1x,第二大主力就是吃饭3x,但如果这样的话拿Custom Cash不香吗?

推荐点数使用:
楼主觉得是UR+TYP的结合,比较万金油,但攒点慢。当你需要转点伙伴时,应当优先转实用性最低的点数。比如你想飞国泰,转点的顺序应该是MR,C1,TYP,Bilt。如果你想住凯悦,先考虑UR再考虑Bilt。核心观点是把难用的点数先用掉。楼主首推阿拉斯加航空,毕竟Bilt是唯一转点伙伴。

结论

基于以上分析,如何给Bilt估值?

基于以上分析,楼主给予Bilt保底价值为1.25cpp,进阶选手可用出1.25-2cpp,高级选手可以用出大于2cpp的价值。

Capital One:Miles点数锐评

C1其实并没有点数的官方称呼,官网上就直接写Miles,楼主之前直接用C1来代替。不过为了内容的完整性,这里还是稍微提一提吧。

C1点数楼主曾经有说过很难用,但是你不知道的是,在改版前的点数更难用。在经过改版后,虽然状况改善了许多,但C1点数实用性目前仍一言难尽。

老规矩,先来过一遍开卡奖励。这里楼主又要叨几句了,看着是真烦。其他家的自营卡定位清晰,而C1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卡,有些卡甚至还分正常版本和押金卡版本,真不愧是渣行。问题在于,卡是很多,每张卡的确都有开卡奖励,但是C1真的会让你把所有的卡都申一遍吗?
所以稍微细看一下就会知道,基本上就是SavorOne+Venture系列的两剑客。虽然C1也有的三剑客,但是整体竞争力很弱。
Quicksilver,20k
SavorOne,20k
Venture(X),75k
Quicksilver 1.5x所有勉强还说的过去,SavorOne 3x吃饭和超市,聊胜于无吧,但是这俩的替代性太强了,拿什么和Chase和Citi竞争?C1也没有5x的卡。中端旅行卡Venture收着$95的年费几乎零福利,也就高端卡VX可以看一看。所以,大多数人只持有VX,仅此而已。

再来看一看点数的使用和估值吧。现实情况如何呢?也有很多人发帖表示C1点数难用,不过争议似乎没有MR大。假设你持Venture系列,获得的点数是不能转给Savor 1cpp兑现的。如果想直接兑现,只有0.5cpp,非常坑。

那么能不能至少用出1cpp的价值?目前唯一的方式好像就是在官方Portal订购旅行产品。

除此之外还想把点数用出高价值,就是转点了。但是纵观C1的转点伙伴,大部分人能用得到的,应该就是国泰和加拿大航空。除此之外虽然也支持转精选酒店,但是比例只有1:1,点数估值不足1cpp,转点反而还亏了。长荣航空方面,比例2:1.5也一言难尽,不建议拿这个当主力。如果是换票差一点可以考虑转。

其实之前也有不少人吐槽C1的点数比较难用,但更多的还是在于看看他的转点伙伴你能不能用得上。目前对于分析来看,C1点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难用。

结论

基于以上分析,如何给C1估值?

基于以上分析,楼主给予C1点数保底价值1cpp,进阶选手能用出高于1cpp的价值。

Bank of America点数锐评

号称全美第一大返现银行的Boa其实也有点数系统,只不过由于无法转点获取更高的价值,楼主之前基本都直接忽略。其中,两张日常卡是返现,另外三张旅行卡是返点。

先来过一遍开卡奖励:
Travel Rewards,25k
Premium Rewards,60k
Premium Rewards Elite,75k
理论上可以全部申请然后把所有奖励都拿一遍,但确实没必要...这里建议大家至少申请Premium级别的卡,因为开卡奖励更高,如不想长持一年后可以降级Travel。

关于点数的使用方面,可能是很多人的盲区。虽然不能转点,但其高端信用卡Premium Rewards Elite支持以1.25cpp订购机票。而且,三张旅行卡的点数是可以合并的。

而且,Boa自营的信用卡全部都可以Product Change(有人通过转卡获得了多张红卡),升降机随便玩。如果你真的能存满10w,申一张银卡过几个月转为红卡(没错转卡不需要一年)。然后再申一张黑卡,一年之后降级为蓝卡,其他消费全部刷这个,在某一个时间点升级Elite,一年之后降级。这样理论上来有一卡流1.5x1.75x1.2=3.15%的回报,感觉还行(没有FTF)。

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了,已经很好了。综合以上分析,楼主给予Boa点数保底1cpp的价值,持Premium Rewards Elite能用出1.25cpp的价值。

Usbank点数锐评

作为第二大以返现为主的银行,USBank也有点数系统。但是和其他银行一个点数系统互通不同,不同卡之间的点数不能合并且独立存在,这就很迷。

开卡奖励:
UAR,50k(已绝版)
UAC,20k
UAR有多神相信就不用楼主多说了吧,基本上都能用出4.5%的无脑回报,点数的使用还是很灵活的。而UAC就不同了,点数不能转给UAR以来获取更高的价值。由于UAR已绝版,接下来重点介绍UAC。

作为现在USbank唯一还留存的旅行卡,这张卡的点数也是很难用。首先,如果要兑现的话,虽说可以1cpp,但限制很多:最低2500点才能兑换,且兑换的点数必须被2500整除,并持Usbank checking才能兑换1cpp,不然只有0.8cpp。

这两个规则说实话就很烦了。那如果说我没有Usbank checking但是也想换出1cpp的价值应该怎么办?官方给的解决方案是可以在portal订购旅行相关产品。但是楼主对此并不感冒,因为凡是要求需要在portal订票的多多少少都有点耍流氓(主要也是各家银行portal服务真的烂)。

那如果没有USBank Checking,也不想在Portal上购买旅行产品怎么办呢?这时还有一个方式,比较冷门几乎很少人提起,,就是Amazon shop with points(因为信用卡点数直接在亚马逊上购物)。值得一提的是,以点数卡为主的银行在亚马逊购物价值均低于1cpp,所以之前没有说明。而Usbank作为传统返现银行,也是给予了1cpp直接在Amazon购买。相比于旅行产品,Amazon大家使用的频率肯定更高。

综上,楼主给UAC的点数估值保底和上限为1cpp,不能用出更高价值。

总结

锐评完了以上七大点数系统,你学到了什么?相信你对各家银行的点数系统有了更深的认知。

当你对信用卡钻研的越深,以为自己懂很多,就越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。希望从今天以后,不要再被银行反薅了,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量力而行。

最后,按照楼主的观点将点数估值,实用性,使用方式进行排名:Bilt > UR = TYP > C1 > MR,Boa和USbank不参与排名。

本贴借鉴了部分评论,"点数的使用应该是面向所有人且通用的消费方式,而不是某个人特定习惯"。同样的点数,有些人能出高价值,有些人只能用出保底价值,有些人选择兑现。

另外,在点数估值和使用方面,应该参考点数的保底价值,而不是上限。就像比如说你不会听到有人说UR和TYP难用吧?因为他们都能很简单1cpp兑换成现金。而MR保底价值仅有0.6cpp,整体评价非常褒贬不一。值的人觉得很值,不值得人那是真用不出去。不要将自己的消费兑换习惯强加于人。

所以,Amex不仅信用卡饱受争议(之前的调查显示超六成的人觉得完全薅不回本),点数系统MR也争议巨大。至此,我不会向任何人推荐Amex,如果有人向你推荐,离他越远越好。

免责声明

这种话题发出来,楼主也知道争议本身很大,而在很早已经有相关帖子讨论,本期也参考了一些内容和借鉴了一些评论。不同于各dalao讨论不同意见,XHS上很多用户还是一张白纸,楼主不希望你们被忽悠上贼船。

关于点数估值,1万个人可以有1万种不同的方法和想法,这很正常。楼主也碰到过太多争论“MR很值钱,然后讲一堆辩护”最后被拉黑。所以关于本帖,此类言论一概不接受,楼主不需要你告诉我“xx有多好多好之类的”话题。

不仅如此,大多数人都会犯一个错误:将自己身上的情况强加于他人。因为我这么干成功了,在别人身上就一定行。这是非常错误且带偏见的想法,楼主经历太多了。所以纵观楼主所有的信用卡攻略贴,更多的是以适用大部分人群为出发点,无偏见,客观的评测。

至此,楼主不接受任何带偏见,将自己的情况强加于他人的评论。因为,每个人情况都不同。在评论前,考虑你要说的内容是“你个人的情况”,还是“适用大多数”。在读完本贴后,放下偏见,改变以往的认知,你会发现新的世界。

最后希望大家能对点数有更深层次的认知。

XHS原文章

http://xhslink.com/m/1ycPrQKJacw